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科技助农与农业产业升级,6月25日—7月1日,资源与环境学院“无敌冲锋队”实践团奔赴安徽省黄山市,开展以“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通过系统性调研与推广,为基于深度学习的智慧农业识别系统开发及当地种植结构优化积累鲜活素材提供全方位支撑,团队深入宏村镇泗溪村等地开展实地调研与宣传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
踏遍田间:用脚步丈量土地以专业捕捉细节
夏日的阳光洒满黄山市宏村镇泗溪村的山间田野,一支由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师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正带着专业设备穿梭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农业区域。

在数据采集环节,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优势,深入泗溪村周边农业区域,采用实地探查与专业测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农作物种植种类、规模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数据采集组的同学们顶着烈日穿梭在茶园、香榧林与水稻田间,用皮尺丈量地块面积,用pH试纸检测土壤酸碱度,用测距轮记录作物种植密度,每一块农田的地形坡度、土壤质地分层、作物叶片颜色都被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同步拍摄的土壤剖面照片与作物生长状态图。了解到泗溪村“山地种香榧、坡地植茶叶、平地育水稻”的种植格局。
深入访谈:听农户心声解种植难题
“病虫害一来,一年的收成就悬了!”在与香榧种植户张大哥的访谈中,老人指着树干上的虫洞连连叹气。访谈调研组的同学们发现,病虫害防治是当地农户最头疼的问题——香榧易受白蚁侵扰,茶叶常遇蚜虫危害,而农户多依赖传统农药喷洒,不仅效果有限,还担心影响品质。“灌溉也是个大麻烦,山上的茶园离水源远,遇到干旱只能靠天吃饭。”种植户胡大爷提到,村里的灌溉设施多是十年前的老水渠,渗漏严重,山地灌溉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卖难”问题同样突出:尽管香榧、茶叶品质优良,但农户多通过中间商收购,收购价被压低,“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成了普遍心声。

针对智慧农业的认知,调研显示:超过70%的农户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仅12%的人通过电视、手机接触过“无人机打药”“智能灌溉”等概念。但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尝试时,85%的农户表示“只要有用、学得会,就愿意试试”,尤其期待“病虫害智能预警”“土壤肥力自动检测”等功能。团队共完成76份有效问卷,形成1.2万字访谈记录,梳理出“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灌溉设施不完善”“市场信息不对称”“智慧农业认知不足”等四大类核心问题,为后续技术落地明确了方向。
双向互动:科普智慧农业搭建沟通桥梁
实践期间,从当地农户口中得知,当地大部分农户种植为碎片化,种植种类较多,所以刚开始对于智慧化种植还仍存在笼统概念,但在团队成员的讲解和普及过程中逐渐打破了壁垒,农户们也逐渐愿意去了解智慧农业。团队不仅“听”问题,更主动“传”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深度学习如何识别作物病虫害”“手机APP如何查看土壤数据”,结合现有外地智慧茶园的案例视频,让农户直观感受技术魅力。“原来手机拍张照片就能知道茶树缺什么肥?”村民李大姐在互动体验环节,拿着手机拍摄茶叶叶片,听同学模拟“系统识别”讲解,连连称奇。针对部分老年农户,团队成员开展一对一教学,用手绘示意图解释“智慧农业能帮农户做什么”。

此次实践,不仅让同学们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也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助农的重要性,让科技助农的种子在泗溪村落地生根。正如团队负责人王卓琳所说:“我们带回来的不仅是数据和报告,更是农户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磨智慧农业识别系统,让技术真正服务于这片土地上的耕耘者。”未来,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完善智慧农业识别系统,为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慧农业技术普及千千万万家农户,让农民的生活更加美好。(特约通讯员:王华雪摄影:胡悦尚玉婷 审核:沈树周)